近年来,高考逐渐展现出一种导向,就是试题呈现开放性,让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、比较、综合、概括后,能够做到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能从不同角度、不同方向去思考,从多方面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。
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26题:
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“虚伪”。前一句直接表述,言简意赅;后一句连续类比,形象生动。请在“友谊”“勇敢”“信任”中任选一个词,仿写两句话。
(1)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。([美]爱迪生)
(2)蚜虫吃青草,锈吃铁,虚伪吃灵魂。([俄]契诃夫)这里既有一个限制,即要求前一句直接表述,言简意赅,后一句连续类比,形象生动;但又是开放的,第一可以从所给的三个词中任选一个,表现出其灵活性;选定一个词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方向去展开联想和想象,表现出其开放性。
上述试题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,进而展开推断和想象,根据已有的信息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方向思考,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。按照这一思路,考生应注意发散思维的这样几个基本特点:流畅性、变通性、独创性。
●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。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,流畅性越好;
●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,发散方向越多,变通性越好;
●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、新奇、独特的程度,越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,独创性越强。
例如,我们让学生说出“一本书”都有哪些用途,通常学生的回答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,作为书可以用作:阅读、作教材、装饰品等;作为纸可以用作:包东西、遮光、吸水、空白处写字、折纸、燃烧、撕纸发泄等;作为一种物质可以用作:当尺、当凳、当武器、练功的重物、堵漏、垫高……
在有限的时间内,回答问题提供的数量越多,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;能说出不同的用途,说明变通性好;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并且新异、独特,说明独创性强。发散思维的这三个特点有助于人们消除思维定势等消极影响,顺利地解决独创性问题。
例题
2004年湖南高考卷:根据下面提示,仿写句子。
山对海说:你博大辽远,深邃宽容,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。
海对山说:_______解题思路从形式上根据山对海说的话,句式相同;从内容上依照山的特点来写:
海对山说:你高耸挺拔,稳重坚强,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。